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鲜花网事 > 古老行业传承人-湾仔花农
古老行业传承人-湾仔花农
卖花网.com(maihua.me) / 2010-07-02
[] [] []

古老行业传承人-湾仔花农

湾仔的花农也要与时俱进啊! ——— 湾仔花农廖先生

  ■ 人物档案

  湾仔花农,这是一群在民国年间就奔忙在珠港澳之间的人,百年间他们一直是澳门及香港花卉的主要供应和销售商,其间花农们也历经过许多波折,如今,有着丰富种植和销售经验的他们学会了如何包装鲜花,把更美的鲜花输向邻城,装点他们的生活。

  ■ 人物点评

  有百年历史的湾仔鲜花出了名,花农们也成为了湾仔的明星。他们用种出的靓花说话,用种出的鲜花装扮人们的生活,在不经意间传承着一个古老的行业。

  “南屏山上有好水,湾仔地里有靓花”。正是应了这句流传在民间近百年的谚语,湾仔的鲜花种植,成为了湾仔传统产业。每天清晨,湾仔花婆们早早起床,挑着一担担含苞欲放的鲜花,乘船前往澳门叫卖,成为海岸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湾仔花农从半世纪前的花奴,成为了今天珠海具有代表性的群体。

  湾仔花农经历百年沉浮

  湾仔刚开始只有二十多户人家,他们都是半耕半渔。自鸦片战争后,洋人大量迁徙到澳门居住,当时澳门有不少洋人喜欢鲜花,也有不少中国人栽花自娱。民国时期,香港有“许牛”等几间花卉公司订购花卉,花农每天用大箩筐装花,从湾仔码头载到澳门,然后转乘“佛山”、“龙门”等班船送至香港。

  据湾仔花农廖先生回忆,之后的湾仔家家户户都以花卉种植为传统产业,这里依山面海,气候潮湿温润,水土肥沃,非常适合鲜花生长。传统上,湾仔人种花又以菊花、剑兰和姜花为主。

  然而,湾仔的花农也曾屡碰阻挠,日本侵华期间,日本封锁了海上交通,湾仔花农到澳门的水上道路也被堵死。失去市场,村民们有的改做小贩,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中国取得战争胜利才结束。好景不长,60年代,受极左路线的影响,种花被认为是“洋奴主义,香花毒草”,花田全部改为菜园和稻田,鲜花一时在湾仔这片土地上消失了。

  让古老产业绽放时尚气息

  1978年,边境贸易重新开放后,湾仔的鲜花又得以重见天日,花农花婆也成为改革开放年代里,最早富裕起来的人。资料记载,上世纪80年代以后,湾仔种花的技术开始名声在外,周边地区的人,甚至广州都有人过来要种苗。湾仔鲜花年收入在90年代达到了数百万元。

  “湾仔的花农也要与时俱进啊!”廖先生笑着说,为了改进种花模式,适应现今社会多层次消费的需要,大家决定以中低档花为主打。“例如澳门,市民喜欢的多是菊花、剑兰、玫瑰、康乃馨等,平均两三天就要更换一次”。这样,从“薄利多销”的角度看,中低档花颇有市场。同时,花农也注意到满足不同季节的特殊需求。把握商机,把生意做活做大。此外,花农们为了适应消费者对品种需求的变化,还会对花卉长途运输的包装总结出了特殊要求。谭先生告诉记者,花卉包装不好,会在运输过程中造成很大的损失。一般的花卉可选用塑料薄膜卷好,一扎扎地摆放在结实的纸箱内;仙人掌一类不带叶的花枝,应一枝枝放在板内固定好,好像码放鸡蛋那样;鸿运竹一类的应采用泡沫塑料将其一盆盆固定,像包装家电那样,避免翻倒和碰坏。

  2002年,湾仔已成为全国鲜花出口的集散地之一,其大部分鲜花出口运往澳门,在澳门的市场占有率达70%。也因此,湾仔的种花产业迎来了湾仔镇政府的投资300多万元,建起了占地2万平方米的天光墟。 (鲜花蛋糕网.com)

  采写:南都记者 任先博